最近,一個網上搶菜的口訣在全網流傳開了:“0點搶盒馬鮮生,6點多搶Dmall,7點美團買菜,8點每日優鮮,9點永輝買菜……”
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,全國各地千千萬萬個家庭不能出門。不出門沒關系,但是一日三餐可怎么辦?于是乎,生鮮電商一夜之間,就成了很多家庭手里的“香餑餑”。面對剛需,很多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暴增。叮咚買菜數據顯示,整個春節7天假期的訂單量可能超過了400萬單;每日優鮮數據顯示,從除夕至初四,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%,預計春節七天總銷量將突破4000萬件.. 雖然從“棄子”到“寵兒”不過一夜之間,但經此一疫的生鮮電商,是否就能一夜翻身呢?答案是,未必。盡管疫情給了生鮮電商機會,但對于大多數生鮮電商平臺來說,還有幾個老大難的問題急需解決。
第一個問題,供應鏈。一方面,需求暴增,另一方面,采購困難。不少村在疫情爆發后選擇了封村封路,延長了農產品從原產地到前置倉的時間。不僅影響到了損耗率,也考驗著生鮮電商平臺的人員配置跟補貼力度,除了要補貼客戶,還得要補貼供應商。
第二個問題,缺人。雖然貨源相對緊張,但是依然可以通過加大采購解決,但人手不足短期難以解決。疫情除了影響了各地的復工率,也讓招聘成了一個難題。現在不少大型超市跟生鮮電商都面臨著這樣一個情況:當貨架空了,沒有多余的員工有空閑補貨;當訂單多了,沒有多余的騎手進行配送 ...哪怕是跟快遞物流合作、共享員工,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缺人這件難事。
第三個問題,用戶留存。在過去,大部分有過網購經驗的消費者,還沒有養成線上購買生鮮食材的習慣。但在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,人們線上購買生鮮食材的習慣會被培養起來,這對于生鮮電商平臺來說,無疑是件好事。只不過,疫情總會過去,當人們走出家門,回到工位,重返校園時,生鮮電商該怎么辦呢?年輕人還是會叫外賣,爸爸媽媽們也會回到菜市場。
當剛需場景消失,生鮮電商們是不是又得走回燒錢、補貼、搶人的老路子?當高需求、低獲客的短期增長點過去后,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,是生鮮電商們必須跨過去的一道坎。事實上,這次的疫情,不光是給了垂死的生鮮電商機會,也給不少行業帶來了更多的關注度。很多人說,這次疫情催生了多少多少風口,是時候創業了,是時候轉型了。但我想,這次疫情給到企業最大的啟示,是當蕭條的風暴席卷而來的時候,企業領導人應該怎樣來執掌經營之舵?
日本的經營之圣稻盛和夫,曾經寫過一篇文章,叫做《把蕭條當作再發展的飛躍臺》。前幾天馬云還在湖畔大學分享過,今天千亞小編也來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里,幾個不錯的觀點,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。
首先,蕭條時期,是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好時候。平時因工作忙碌而無暇顧及的產品,沒空充分聽取客戶意見的產品,都要積極開發。不僅是技術開發部門,營銷、生產、市場調查等部門都要積極參與,全公司團結一致共同開發。蕭條時期客戶也會有空閑,也在考慮有無新東西可賣。這時主動拜訪客戶,聽聽他們對新產品有什么好主意、好點子。對老產品有什么不滿或希望,把他們的意見帶回來,在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中發揮作用。比如做糕點的店家,很想使用新材料做些新式點心,但因為老產品一直暢銷,平時做老式點心已忙得不可開交。但到蕭條期,過去的點心賣不好了,手頭沒活干了,正好機會來了,可以做新的嘗試了,可以試做試賣了。
蕭條期有了空閑反倒可以進行新的嘗試,能夠發起新的挑戰,這時候也應該進行這樣的挑戰。同時,蕭條期把這些新想法拿到客戶那里。因為蕭條,客戶也沒事干,閑得發慌。在仔細聽完你的意見后,他們也會提出新的創意。這些會催生意想不到的訂單,從而可以更大地擴展業務的領域。
再來就是,徹底削減成本。蕭條時期競爭愈加激烈,眼看著訂單數量、單價不斷下降。這時,仍要維持盈利,就必須徹底削減成本,成本的下降程度要大于價格的下降才行。人工費不可能隨便降低,因此除了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外,一切都要重新審視,各方面的費用都必須徹底削減。
現在的制造方法真的是最好的嗎?有沒有更便宜的材料? 對過去的做法從根本上進行重新研究改進,堅決進行全面性變革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不僅是制造設備等硬件,在組織的統合、廢除等軟件方面也要動手術。徹底地推進合理化,堅決削減成本,在接近極限的低價格下仍能做出利潤。如果能夠打造這樣的企業體質,因為蕭條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,等到景氣復元,訂單恢復時,利潤率將會迅速增長。
蕭條期,正是增強企業體質的好機會。
400電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