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的疫情,使得“無接觸”這個詞開始火了起來。為了預防傳染的可能性,人們希望物品交接時盡可能少發生接觸。于是乎,餐廳開始無接觸出餐,外賣開始無接觸配送,就連超市,都開始沒有收銀員。
就在2月2日,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使用。當日上午,一家特殊的疫區超市也正式營業:沒有店員、沒有收銀員,買完東西掃碼即走。無獨有偶,瑞幸咖啡在疫情爆發之后,除了捐款1000萬外,還宣布在全國各地投放“瑞劃算”無人自助零售終端。覆蓋多種消費場景,而且數量還要“越多越好”。
這兩個新聞,一下子就讓已經淡出視線許久的無人零售,又回到了公眾的視野當中。無人零售的風口,出現在2017年。這一年,無人零售演化出無人貨架、無人便利柜和無人超市三種形態。各類無人零售創業公司成了資本寵兒,京東、蘇寧等這些巨頭也紛紛入局。據媒體不完全統計,僅2017年,全國無人零售貨架就累計落地2.5萬個,無人超市累計落地200家,無人零售市場累計融資超40億人民幣。結果,無人零售火了還沒兩年,各種大量的資金鏈斷裂、撤點位、裁員現象,又把它打回原形。
而隨著疫情的突然出現,不少人就開始猜測:無人零售會不會如同當年非典催熟京東阿里一樣,重獲消費者的青睞?事實上,如果無人零售想要重獲消費者的青睞,還是得先把當年的幾個老大難問題給解決了。開個無人店的成本高嗎?很高。
雖然省去了租金和人力,但背后的隱性成本高得嚇人。前期除了要投入配套的識別系統外,后期的技術維護成本也相當高。特別是無人零售看似沒人,人力成本卻無法被忽略。在實際運營中,店鋪清潔、物流配送、補貨、引導消費者自助結算等環節,還是需要請人來維護。而且無人零售這個概念在當時也算不上新潮,它本質上還是個便利店。便利店是什么?是一個經營范圍廣、客單價低、管理成本很高的商業體,提高毛利率是便利店競爭的關鍵所在。
但由于投入成本高,無人超市的商品定價注定低不下去。此外,商品的補貨跟配送,往往不夠及時,也無法提供生鮮和非規格商品,這使得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極其糟糕。很多人好奇心一過,最后還是回到了傳統便利店的懷抱。而我們需要看到的是,突如其來的疫情,不僅會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重大影響,也會讓中小企業家、創業者、投資人,重新思考商業模式和行業發展趨勢。
400電話